趣人刘姥姥 l 闫晗
文/ 闫晗
读《红楼梦》时突然想到,刘姥姥应该推出音乐专辑的。一首《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》和一首《大火烧了毛毛虫》,都是带感的RAP,富有感染力。《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》一章中,鸳鸯说:“中间三四绿配红。”刘姥姥就对:“大火烧了毛毛虫。”鸳鸯诵:“右边么四真好看。”刘姥姥回:“一个萝卜一个蒜。”鸳鸯道:“凑成便是一枝花。”刘姥姥答:“花儿落了结了个大倭瓜。”押韵、好听,门槛不高,适合大众传播。
《西游记》里的小妖怪“推”出《大王叫我来巡山》这样的神曲,并无技术含量,刘姥姥这等大IP、《红楼梦》中最接地气的人物,则自带喜感,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。不同读者对《红楼梦》里金陵十二钗的看法不同,可倒很少见谁不喜欢刘姥姥的呢,大概全因了她豁达通透,自带轻松感。
刘姥姥是以“打秋风”的形象出现在贾府的。来贾府想要讨好处的人不少,但都没有刘姥姥让人喜爱。刘姥姥行动力很强——因为家里缺少过冬的粮食衣物,遂决定带上外孙板儿去贾府走亲戚。她把内心的期待值调到最低:倘若不成,权当做进城旅游了吧。
大清早,出门饭也没顾上吃,刘姥姥领着小外孙子走了好远的路。一路上聊些什么呢?大约是不断叮嘱板儿到了大户人家不可乱说乱动,外加让他忍着点儿饿尽快赶路吧。
乡下人刘姥姥进富贵人家的宅邸,被新奇陈设晃得眼花缭乱,通过应接不暇的事物可以反观她内心的焦虑——其实她的紧张感并不亚于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。林妹妹怕失了礼数被人笑话,刘姥姥却是带着任务来,更怕被人嫌弃。精神上过于紧张,不时要通过打板儿两下来缓解情势上的窘迫。
第一次进贾府赶上天时地利人和,一老一小在门口等着,看门人中有个好心的,便指给她周瑞家的住处。周瑞家的带她见了王熙凤,“尬聊”了几句好话。到富亲戚家其实是要做心理建设的,走动不起,穷人都有一种小心翼翼的大方,在王熙凤面前那句“没得给姑奶奶们打嘴”说得笨拙,却是心里话。赶上凤姐心情好,便得了20两银子一串钱,“给孩子做件冬衣吧”,过冬的紧急困境算是解除了。
刘姥姥千恩万谢,还提出拿出一两银子给周瑞家的作为答谢。周瑞家的拒绝了,情还是领的。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原本也可以不理,但王熙凤的“一念之差”,周济穷亲戚的这“一下”,日后却给自己的女儿换了福报——是刘姥姥在贾府衰败时,救了被卖到妓院的巧姐。
第二次再去贾府时,是秋天。刘姥姥带了地里产的枣子窝瓜,说新结的第一茬没舍得卖,送来给贾府尝鲜。这次不再空手来,自如了许多,且熟门熟路的知道找谁,能坐炕上跟丫头婆子们说话了。豪门难入,不过一旦建立起联系,就顺利得多。贾府虽然不缺三瓜两枣,但人情的正向流动谁都需要。“还”的东西不在于多贵重,有回馈就是个意思,表示“我记得,我知道,我重视,我感激”。
刘姥姥本来都没想再去“麻烦”王熙凤,带个话儿就要回家。可知足感恩的姥姥运气总不会差,正赶上贾母心下寂寞,“正想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”。没想到一见投缘,贾母平时也很少有同龄人交流,虽然儿孙绕膝,可生命中总有一些体验,需要到了特定年龄才能懂得。身体怎样,牙口好不好,耳朵聋不聋,这种感同身受的话题,没法跟儿孙聊。
机缘巧合,刘姥姥在贾府呆了几天,最后拉了几车东西满载而归,也给贾府带来欢声笑语。大家一起安全地调笑,也是难得的放松,所以那么多人爱看喜剧。
75岁的刘姥姥身体结实硬朗,可以从炕上跳下来,摔一跤也完全没事,老而不弱,带着一股强韧的生命力,所以,读者们跟着书中的丫鬟小姐们一起笑笑她,并不会产生愧疚感。这种笑,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和喜欢,至于妙玉要把刘姥姥喝过的茶杯扔掉的行为,很多人反倒嫌矫情。
贾母只当高寿健康的刘姥姥是个祥瑞,没想到她居然也是个表演艺术家,脱口秀加演小品信手拈来,逗得贾家处处充满快活的空气,无论吃饭还是行酒令,人人等着看刘姥姥表演。
鸳鸯和王熙凤哄她出洋相,拿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她夹鸽子蛋,哄她说饭前祈祷词“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,吃一头老母猪,不抬头”。不知鸳鸯如何叮嘱,刘姥姥反正是领会了精神,用新奇的语言一气呵成,笑倒了一屋子人,而自己却不笑,坚持抖响每一个包袱。刘姥姥还有做主持人的随机应变能力。她讲那些乡村逸事时,说了红衣小姑娘雪地抽柴的事,结果家里突然起火,她便立即打住,为看王夫人和贾母量体裁衣,编造了一个善有善报、老来得子的故事。王夫人和贾母心满意足,被“治愈”了。
人到一定年纪,活开了,表面上出点乖露点丑,也就无所谓,何况刘姥姥回应得那样漂亮得体。被王熙凤插了一头花,刘姥姥也不恼,说:“我的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,如今这样体面起来。我虽老了,年轻是也风流,爱个花儿粉儿的,今晚索性作个老风流。”鸳鸯后来为哄她出洋相一事道歉,刘姥姥说:“我知道只是为了老太太高兴,要是真恼了,也就不会说。”让别人开心,自己也不憋屈,这是做人的高境界。
黛玉动辄感怀身世,为和宝玉的情意而猜忌郁结,可这几章里她笑得开怀,抖机灵给刘姥姥起外号“母蝗虫”。这句形容得到了宝钗的赞赏,觉得十分形象,青春期的小姑娘评判起刘姥姥这样的过客十分刻薄,可以安全而轻易地得到同龄社交中的亲密感。可小姑娘哪知道老婆婆的艰辛?黛玉写诗道:“盛世无饥馁,何须耕织忙。”大观园内的公子小姐眼中的世界是洁净富足的,只为自己的情爱感慨。可大观园外,有许许多多如刘姥姥的庄稼人在粗糙而艰难地讨生活,姿态很难好看。他们在生活中,磨练出属于自己的智慧。聪明有两种,一种是林黛玉式的,敏感犀利,感受力强;一种是刘姥姥式的,有钝感力,分寸拿捏得极好。做不成黛玉宝钗,有刘姥姥那样的豁达也很好。
(本微信公众号专稿)
点击下面链接,可读部分“朝花时文”近期热读文章:
历史深处开来复旦校车,顾颉刚、谢希德、萧乾、朱东润等都常坐…… l 读史老张
“助攻”解放上海最后堡垒,别忘了这个叫蒋子英的人 l 翁敏华
一位作家眼中的解放日报老总编:公公100岁的生命与报纸熔铸在一起 l 王小鹰
看一个盛世失意之人,如何用28个字宣示他的光明心地 l 陈鹏举
这是“朝花时文”第1957期。请直接点右下角“写评论”发表对这篇文章的高见。投稿邮箱wbb037@jfdaily.com。投稿类型:散文随笔,尤喜有思想有观点有干货不无病呻吟;当下热点文化现象、热门影视剧评论、热门舞台演出评论、热门长篇小说评论,尤喜针对热点、切中时弊、抓住创作倾向趋势者;请特别注意:不接受诗歌投稿。也许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有你自己出现的一期,特优者也有可能被选入全新上线的上海观察“朝花时文”栏目或解放日报“朝花”版。来稿请务必注明地址邮编身份证号。
“朝花时文”上可查询曾为解放日报“朝花”写作的从80岁到八零后的200多位作家、评论家、艺术家和媒体名作者的力作,猜猜他们是谁,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复在首页对话框,如果我们已建这位作者目录,你就可静待发送过来该作者为本副刊或微信撰写的文章。
苹果用户请长按识别二维码,鼓励编辑